*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牛壹佰
糖尿病与荔枝关系真相大揭秘。
撰文:南总内分泌科李明珊
时逢盛夏,身处岭南,又到了荔枝大量上市的季节。饱满红润的外壳,凝脂如玉的果肉,甘甜多汁的口感,令人欲罢不能。古有唐玄宗为博美人一笑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宋代文豪苏轼更是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来表达对荔枝的喜爱。对于许多患者来说,如何选择往往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大难题。那么,糖尿病患者究竟到底能不能吃荔枝呢?吃荔枝对控制血糖有什么样的影响?
一、荔枝的营养价值
“南国四大水果”之一的荔枝,它不仅味道甘甜,营养价值也颇高。每100g荔枝肉中大约含有71.5mg的维生素C,这一含量超过了苹果和橙子。此外,荔枝还含有原花青素、鞣酸等多酚类物质,这些成分有助于抗氧化和提升免疫力。
对于普通人来说,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天吃200~350g水果较为适宜。按一颗荔枝20g来计算,大约10~17颗就可以了。
二、吃荔枝对控糖有什么影响?
▌1、小心荔枝病
饭可以随便吃,荔枝可不能乱吃。糖尿病患者荔枝吃不对,可能会要命!广州的刘阿姨因为一次性大量摄入荔枝,导致波动,引发急性低血糖并发症。这种现象叫“荔枝病”,主要是由于荔枝中的特殊成分对血糖代谢的独特影响。
“荔枝病”也称为“低血糖急性脑炎综合征”,指某些人进食大量鲜荔枝2~8小时内,出现头晕、出汗、面色苍白、乏力、心慌、口渴、饥饿感等症状,重者可有四肢厥冷、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甚至抽搐和突然昏迷等症状。因为是食用荔枝导致的,因此被称作“荔枝病”,发病人群以4至11岁儿童、营养不良者和糖尿病患者居多[1-2]。
▌2、高糖的荔枝那么甜,为何反而导致低血糖?
一方面,荔枝的含糖量相对较高,主要是果糖,需要经过肝脏内的转化酶处理转变成葡萄糖之后才能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被人体吸收、利用。当人体在空腹或者短时间内食用大量荔枝后,肝内转化酶储备不足,果糖不能及时转化为葡萄糖,同时会刺激胰腺分泌大量胰岛素,就会导致血糖明显降低,甚至出现头晕、乏力等低血糖症状。
另一方面,荔枝中含有次甘氨酸A和亚甲基环丙基甘氨酸,这两种物质可通过抑制糖异生关键酶,阻断葡萄糖的生成,同时干扰脂肪酸β-氧化,减少能量供应,最终导致血糖急剧下降,进一步加剧低血糖的风险[3]。
糖尿病患者对血糖的调节功能差,果糖转化为葡萄糖的作用弱,对葡萄糖浓度抑制作用出现早,持续时间长,回升缓慢,导致大量果糖摄入时引发的严重低血糖。若未及时就医,严重时可导致休克、不可逆的脑损伤、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临床上,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这并不等于降血糖。较短时间内血糖低,但时间一长,果糖还是会转化成葡萄糖,血糖反升,甚至导致酮症或酮症酸中毒。
▌3、荔枝病如何急救?
荔枝病的症状主要是血糖低导致的牛壹佰,如果吃了荔枝后真的出现了低血糖症状,在未发生抽搐、昏迷等严重症状的情况下,可以先通过摄入糖果、蜂蜜、白砂糖、饼干等家中常见的食物来紧急缓解低血糖的症状[4]。
三、糖尿病患者究竟到底能不能吃荔枝呢?
建议糖尿病患者尽量少吃或不吃荔枝。《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13)》在推荐意见中明确指出,不推荐在糖尿病饮食中常规添加大量果糖作为甜味剂,过量果糖不利于血脂代谢。此外,果糖摄入过多还会升高血尿酸水平,增加痛风发病风险,消化功能较差的人还可能出现腹泻[5]。
但并非完全不能吃荔枝!如若要食用,需在血糖控制好的情况下,可少量食用成熟荔枝,每日荔枝摄入量不应超过50g(约4~5颗),同时需要减少相应的主食量,在开始吃的时候最好测一下血糖。
切勿睡前或空腹吃荔枝,最好在两餐之间食用,避免在饭后立即食用,以减少对餐后血糖的波动影响,同时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如果在食用荔枝后出现头晕、心慌、手抖等低血糖症状,应立即食用糖果、饼干等含糖食物,并及时就医。
审核专家
李 佳
南部战区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内分泌科医师分会常委
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骨质疏松预防与康复委员会主任委员
SC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主编、参编、参译专著5部
近年主持国家、省部级基金5项 授权专利8项
多次担任大会同声翻译
多份SCI杂志审稿人
参考文献:
[1]王思露.吃荔枝需警惕“荔枝病”[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21(07):68-69.
[2]顾远.荔枝吃多了会得“荔枝病”?[J].人人健康,2021(15):63.
[3]许黎忠,林志海,程芳芳等.荔枝中毒48例急诊救治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5,37(02):50-51.
[4]Smith A, et al. Study on the Etiology of Litchi Disease[J]. The Lancet, 2017, 389(10075):1550 - 1556.
[5]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13)[J].糖尿病天地(临床).2016,10(07):289-307.
本文审核丨南部战区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李佳 责任编辑丨小林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凯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